2022年2月22日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發布。文件指出,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突出年度性任務、針對性舉措、實效性導向,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作用,扎實有序做好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重點工作,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中農海稻(深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成果轉化公司,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深圳市重點農業龍頭企業、深圳市常務副市長掛點服務企業。中農海稻公司自成立以來積極投身于鄉村振興工作,在鹽堿地綜合利用、海水稻新品種選育和農村多產業融合等多方面先行先試并取得顯著進展。
點擊鏈接閱讀中央一號文件原文: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_中央有關文件_中國政府網 (www.gov.cn)
01關鍵詞:鹽堿地綜合利用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積極挖掘潛力增加耕地,支持將符合條件的鹽堿地等后備資源適度有序開發為耕地。研究制定鹽堿地綜合利用規劃和實施方案。分類改造鹽堿地,推動由主要治理鹽堿地適應作物向更多選育耐鹽堿植物適應鹽堿地轉變。支持鹽堿地、干旱半干旱地區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設。啟動全國第三次土壤普查”。鹽堿地的開發利用,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堅持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主要裝中國糧”具有重要作用。
2021年10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前往山東東營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考察調研,強調了鹽堿地綜合利用的意義,習總書記表示:“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具有重要戰略意義。要加強種質資源、耕地保護和利用等基礎性研究,轉變育種觀念,由治理鹽堿地適應作物向選育耐鹽堿植物適應鹽堿地轉變,挖掘鹽堿地開發利用潛力,努力在關鍵核心技術和重要創新領域取得突破,將科研成果加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2022年2月16日發布的《國務院關于開展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的通知》強調,“土壤普查對象包含未利用地重點調查與可開墾耕地資源相關的土地,如鹽堿地等”,通知要求“2022年啟動并完成全國鹽堿地普查”工作。從中可以看出鹽堿地的綜合利用對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作用以及國家對鹽堿地綜合的利用的態度和決心。
中農海稻公司自成立以來,致力于海水稻(耐鹽堿稻)特異種質資源利用、功能基因挖掘、新品種培育、栽培模式與技術研究、鹽堿灘涂地生態綜合利用等領域研究,經過近四年的實驗與探索,已形成依托海水稻(耐鹽堿稻)技術,從新品種培育、種植技術研究、鹽堿地綜合利用、產品銷售于一體的產業化公司。中農海稻公司研發的海水稻品種具有優異的五抗(抗鹽堿、抗倒伏、抗旱、抗澇、抗病蟲害)特性,具有杰出的耐鹽堿能力,相比傳統耐鹽堿水稻,中農海稻公司海水稻(耐鹽堿稻)最高可在含鹽量12‰的土壤中生長。
中農海稻研發團隊利用“三微系統改良法”(微生物、微量元素、微循環),在鹽堿地表、地中、地上構建起一個可以自主循環的生態環境,同時利用海水稻不同品系的優良抗性,配以微生物菌劑與微量元素補充劑,有效活化土壤,協同構建土壤微生態,形成微循環,有效增強了土壤自我調節能力,逐步走上良性循環。中農海稻的“三微兩控精量” 栽培技術,利用自主選育的耐鹽堿海稻系列品種重大科技成果,立足“三微”“兩控”“精準定量”等核心技術編制海水稻(耐鹽堿稻)核心栽培技術體系,在應用推廣保證品質的同時,使得平均產量突破500公斤,為國家鹽堿地的改良、綜合利用,提供技術、理論支持。
02關鍵詞:種源技術攻關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大力推進種源等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全面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方案。加快推進農業種質資源普查收集,強化精準鑒定評價。貫徹落實種子法,實行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強化種業知識產權保護”。
中農海稻研發團隊以海水稻為核心種質,已獲授權專利22項,已收集、創制287份海水稻(耐鹽堿稻)特色種質資源,培育出20多個海水稻(耐鹽堿稻)功能稻米新品種(品系),4個主要品種種子年產量已達150萬公斤。在全國12個省(自治區)建立了33個示范基地,2021年生產總面積達50萬畝,其中山東東營黃河三角洲耐鹽堿水稻基地種植面積達25萬畝;基地總產量超過25萬噸。海水稻高抗性淀粉新品種選育及產業化推廣等兩個項目,通過國家科技成果評價;在國內首次發布了三項功能米企業標準,在科技成果和標準制定方面均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中農海稻獨創的海水稻(耐鹽堿稻)“秈粳架橋+功能基因分子定向選育”技術體系,突破了傳統育種方式遠源不親和的問題,從而快速、穩定地培育新品種;同時采用“基因組+代謝組”的大數據分析方法,尋找抗性基因,加快育種進程,能夠節省60%以上的人工成本,將新品種培育周期減少50%以上。助力國家種源技術攻關,為國家解決種源“卡脖子”問題。
03關鍵詞:農業節水控水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推進黃河流域農業深度節水控水,通過提升用水效率、發展旱作農業,穩定糧食播種面積”、“統籌規劃、同步實施高效節水灌溉與高標準農田建設”。
中農海稻研發團隊針對西北部干旱地區開展海水稻(耐鹽堿稻)的“抗旱、節水”技術研究,通過三年的試驗,現已研發出適宜西北部種植的海水稻(耐鹽堿稻)的品種及配套的“抗旱、節水”技術體系,在保證產量的同時,節水效率達到30%-50%,為海水稻(耐鹽堿稻)在西北鹽堿片區奠定了理論基礎。
04關鍵詞:鄉村振興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聚焦產業促進鄉村發展,強調持續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自2018年中農海稻公司成立以來,積極參與深圳援疆建設,已在新疆喀什帕鄉建成“深喀鄉村振興示范點項目”。該項目采用高標準農田生產、現代農業科技支撐、信息數字化賦能、高附加值創新產品、高品質鄉村文旅疊加的“5G”發展模式,依托萬畝海水稻種植基地,在新疆成立“海稻抓飯學院”,推廣新疆海稻抓飯飲食文化,在科技及文化的雙重賦能之下,實現特色抓飯四抓,“一抓產業升級”“二抓村民就業”“三抓特色飲食”“四抓文化旅游”,抓出鄉村振興特色新模式,為新疆喀什的生態文明、共同富裕、鄉村振興作出了先行示范和突出貢獻。
中農海稻公司與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土地資產運營管理服務有限公司在深汕特別合作區聯合成立了深圳鄉村振興實驗室,旨在打造集研發中心、產業基地、育種基地、數字農業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為一體的鄉村振興創新模式。項目將圍繞海水稻(耐鹽堿稻)與功能稻米芯片研發、育種、土壤生態修復、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孵化、鄉村旅游等主題著力建設深圳鄉村振興樣板。
中農海稻公司以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為指引,以“新疆喀什西部鹽堿作物鄉村振興抓飯種業基地”、“深汕特別合作區鄉村振興實驗室”等項目建設為切入點,在現有農業產業基礎與鄉村文明、文化特征基礎上,依托深圳創新農業科技,打造既有區域特色,又有深圳技術特點的集“科研示范、農業生產、加工倉儲、文旅休閑、康養體驗”等功能為一體的科技化、智能化、現代化的5G數字科技農谷,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共融,產、城、人、文互動的鄉村振興示范樣板。
未來,中農海稻將堅定不移地響應、踐行黨中央關于鹽堿地綜合利用方針政策,依托核心技術,助力國家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
研發中心:深圳市大鵬新區鵬飛路7號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
中農海稻(深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粵ICP備2021092627號